建立行業規范,從頂層設計層面推動電梯智能化、數字化發展
電梯作為特種設備,其發展一直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自2013年開始,國務院辦公廳以及國家市場監管管理總局陸續出臺了《關于加強電梯質量安全工作的意見》《關于加快電梯隱患排查治理提升應急處置能力和維保工作質量的通知》《中華人民共和國特種設備安全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從電梯的生產、銷售、維保等環節對電梯的質量安全和運行標準等提出相關要求。
誠然,電梯行業的智能化、數字化離不開國家政策與規范的引導。當前許多電梯品牌都紛紛下場,主動積極探索電梯物聯網、硬件設備、控制系統、信息平臺等新式設備。至于重中之重的電梯物聯網發展,則需要相關部門、協會、團體組織明確電梯物聯網的制定標準、對數據分析規則、數據安全等做出明確的規劃的說明。
2017年,國家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委批準發布了《電梯、自動扶梯和自動人行道物聯網的技術規范》(GB/T24476-2017)國家標準,科學規范了電梯物聯網的技術要求,包含電梯系統架構、電梯設備端公共輸出接口、安全隔離措施、外加傳感器、平臺數據交易協議、電梯設備信息與格式統一等十項主要內容,推動電梯行業轉型升級。
頂層設計下,各省市也可以積極推廣智能化、數字化電梯的應用,推動試點項目落地,可以采取合作模式,鼓勵民營企業和政府部門合作,通過試點的落地應用展示起到一個市場推廣的作用,讓電梯產業鏈的上下游企業都能看到電梯行業的變革與升級。
打通建筑生態圈,加強企業間資源整合
傳統的電梯只是單純的作為樓宇中的傳遞系統,將人或物運送到某一層。然而隨著數字化基礎設施的不斷優化和升級,智慧城市與智慧建筑的建設不斷深化,電梯將不單單只有運輸這一單一功能,更是作為人或物在建筑中的運動軌跡信息的重要感知系統,與樓宇中其他的硬件設備和子系統相互連接,實現智慧建筑中萬物互聯的目標。
與此同時,在電梯智能化、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離不開各電梯廠商和其他建筑參與方的通力合作。利用地產方、設計院、建造商、分包商、物業管理方等不同參與主體間的資金、技術和渠道優勢,形成優勢互補和信息互通,共享基礎資源和數據信息,打破當前建筑業內企業數字化水平參差不齊的情況,借助數字化科技和云端服務,幫助各方企業建立數據體系和信息平臺,加快整體建筑行業的智慧化發展。
深度場景融合,解鎖電梯差異化功能滿足應用需求
電梯行業的智能化、數字化變革升級最終都落實在具體的實際應用上。在信息技術的加持下,電梯能夠對運行中的數據信息進行收集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借助智能化系統高效地完成管理,為建筑提供安全、舒適、便利、環保、智慧的環境,極大地提升用戶的使用感受。目前智能電梯的主要實際應用集中在公共建筑中,其主要的原因是公共建筑對建筑的智能化水平的接受度和普及度較高,更方便鋪設智能化、數字化設備。
公共建筑中人員構成較為復雜,來往的軌跡比較密集,對電梯的安防功能要求較高,需要對乘客的身份有一定的保障;同時大部分公共建筑中用梯高峰時間,人員上下行較為頻繁,對電梯的派梯算法、群控能力要求較高。未來在不同的用梯場合中,電梯的功能與形式將會變得更加多元化,以應對不同的需求。